“作为关键资源,钒钛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对支撑产业升级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在日前召开的“2025(第二届·喀什巴楚)钒钛资源创新开发暨钒钛钢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兴华谈到。
我国是钒钛大国,资源储量丰富。但记者在会上得知,目前产业资源转化能力不足,正处于阶段性过剩的困局之中。如何让资源天赋转化为真实价值?专家呼吁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南和行动方案,企业坚持理性自律,全行业协同创新,以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储能开辟增量空间
李兴华指出,我国钒钛产业发展,具有储量丰富开采易、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
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秘书长张邦绪介绍说,在资源储备方面,我国钒资源储量(含石煤)位居全球第一,钛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二。在产量方面,2024年,我国钛白粉产能达50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61%;钒制品产能16.48万吨,占全球70%。同时,涌现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全球十大钒生产商,中国占6席;全球十大钛白粉企业,中国占6席;钒电池领域则有大连融科、伟力得等。
同时,我国钒钛产业创新载体也不断丰富。张邦绪表示,行业目前有国省级创新平台5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余家;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构建了“采选—冶炼—加工—应用”环节的标准体系;关键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如攀钢集团、龙佰集团超微细粒级回收创新工程实现工业化生产,承德钒钛建成国际首条亚熔盐法高效提钒清洁生产线等。
近年来,全钒液流电池因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的特性,成为风光储能的关键技术路径,为行业注入了新动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储能领域钒产品消费量达1.25万吨(以五氧化二钒计),同比增幅60%,占钒总消费比例从2020年的3.2%跃升至10.9%。龙佰集团、攀钢等企业也正加速布局电解液制备。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拥军认为,在钒电池商业化初期,储能成为钒产业新增长极,我国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钒生产消费市场。
资源转化能力不足 结构性问题需调整
然而,资源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升级发展。
“产业链建设集中在上游原料和中游冶炼环节,下游精深加工短板明显。数据显示,我国高端钛精矿35%依赖进口。”张邦绪表示,目前科研院所的尖端研发、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与高校的基础研究尚未形成有效联动,技术攻关突破难度大,如钒电池低成本产业化应用技术、大型沸腾氯化法钛白成套工艺及装备等“卡脖子”技术亟须突破。
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李长明对此持有相同意见。他指出,我国大量出口钒、钛初级材料,但含钒催化剂等钒的精细化工材料,我国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这与创新供给不足有关,也显示出行业目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谈到,当前钒钛产业存在“投资过热、增长过快、供求失配、阶段性过剩”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些企业“重开发、轻升级”,企业对资源获取高度关注,而对构建价值共创模式重视、投入、探索不够。
张邦绪表示,此前行业缺乏国家层面专项发展规划,导致产业定位模糊;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四川、河北、新疆等地存在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市场竞争压力大和创新能力受限等。此外,对于全钒液流电池等的扶持政策也不健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钒钛领域专项政策。
行业的环保问题也日益凸显。李兴华指出,一方面,钒钛矿冶炼过程高耗高排,“矿石中钛、钒与铁矿物紧密共生,传统选矿工艺难以高效分离,且提钒过程易产生高盐废水,环保压力突出”;另一方面,资源绿色高效利用技术也有不足,无法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呼吁出台发展指南 技术创新实现突围
对此,张邦绪建议国家出台钒钛行业发展指南或方案,引导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同时,建议各企业家、产业聚集区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践行“有序投资、理性发展、产业协同、行业自律”原则,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摒弃粗放式的规模扩张,着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协同效应激发产业生产力。
“做好巴楚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这篇大文章,决不是简单的复制成熟生产线,决不能让我们的产能过剩再雪上加霜。”李长明说,既要利用巴楚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天然气优势、新能源优势,也要联合优秀的工程技术公司、科学技术机构,共同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原司长鞠建华则提出,政策层面,要科学编制“十五五”矿产资源规划,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打造世界级钒钛资源产业集群和基地。更重要的是,行业要协同创新,强链条,攻破“卡点”,突破核心键技术。
面对资源利用瓶颈,龙头企业正通过工艺革新探索破解之道。龙佰集团党委书记王国强举例说,龙佰集团的高钙镁钛精矿提质降杂技术可回收高品质钛精矿30万吨/年,破解了高品质钛精矿靠国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他表示,行业未来将围绕钛白粉及矿产品、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持续推进研发工作,到十五五末,预计钛白粉产能达250万吨/年,锂电新材料产能超100万吨/年。
产业集聚地也正朝差异化、高值化道路前进。攀枝花市政协副主席李俊洪谈到,攀枝花正由“世界级钒钛资源基地”向“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转变,未来将重点打造150万吨级钛白粉、10万吨级钛材生产基地。
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尼瓦尔·吐尔逊则表示,当地正在以资源高质化利用为核心,构建“钛矿开采—高端冶炼—清洁能源”闭环体系,今年将加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一批钛白粉等加工合作项目落地;同时还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院士工作站,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二十年内,全球将有50%的新电池生产告别矿产开采。”6月24日,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理在第七届伦敦气候行动周上作出如上判断。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的同时....
6月30日记者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获悉,随着延安气田中区南部22亿立方米/年产能项目建成中交,该集团天然气年产能达到150亿立方米,跃升为我国第四大气田。同步启动新一...
6月25日,在第七届聚氨酯前沿科技国际论坛(PTIF)期间,“PTIFCEO圆桌论坛”于上海举行。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行业领袖,共同围绕聚氨酯行业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
2025年6月28日,恒光新材料(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安徽恒光聚氨酯材料有限公司高端聚氨酯新材料特种胺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恒光新材在打造全球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征程上迈出关键一步,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