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差异化创新提升竞争力——访李长荣高性能材料事业处资深副总经理王仁隆

  在全球经济波动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橡塑行业正面临供应链重构、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的多重挑战。在2025Chinaplas中国国际橡塑展召开前夕,李长荣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长荣)高性能材料事业处资深副总经理王仁隆接受了《千赢国际网页版登录官网入口 》记者采访,详细阐述了公司在产业布局、产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与实践,展现了这家跨国化工企业面对复杂环境的应对之道。

  全球布局与区域深耕:构建韧性供应链

  面对地缘政治与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的李长荣通过多元化的全球生产基地布局,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与稳定性。目前,公司在全球总共有12座生产基地,包括中国台湾、广东惠州、江苏镇江等地,业务板块覆盖高性能聚合物与工业科学、半导体与互联科学、永续科学等,在高性能材料的核心产品包括热塑性弹性体(SEBS)、高性能聚丙烯(PP)、高性能复合材料(PCMA)、乳聚丁苯橡胶(ESBR)等。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是李长荣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近期,李长荣与马来西亚华谊集团(CVI Group)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长谊发展有限公司(LVI),将专注于PP改性材料的产品研发应用与业务推广。

  王仁隆表示:“全球化的供应能力使我们在应对区域性风险时更具灵活性,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市场。LVI能更好地为中国及亚洲市场的汽车、电子、家电、建材等行业客户提供高性能、可持续的材料解决方案。这一布局不仅强化了公司的区域协同战略,也为开拓新兴市场奠定了基础。”

  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占李长荣总体市场近43%的业务比重,是李长荣的重要战略支点。王仁隆透露,公司正密切关注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并评估在中国大陆扩建项目可能性,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差异化创新:以技术突破应对行业竞争

  在橡塑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李长荣选择以“质”取胜,通过差异化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王仁隆认为:“李长荣虽然业务规模比不上国际化工巨头,但在研发深度与客户互动上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公司推出的医疗材料、汽车材料等产品,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王仁隆介绍说,李长荣致力于为全球医疗市场提供安全、可靠且高性能的材料,并通过严格的生物相容性测试,确保材料符合医疗器材安全标准,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保障。其中,医疗级PP是李长荣的“明星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输液器、静脉导管等医疗领域,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占有率持续领先。

  此外,公司开发的可回收聚丙烯(PCR PP)改性材料中回收料占比达50%,下游应用于鞋材、化妆品包材、汽车部件等领域,尤其在欧盟强制要求汽车材料含25%回收料的政策下,这一产品成为抢占市场的关键。

  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迈向可持续未来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行业转型趋势,李长荣以“引领循环创新”和“落实绿色运营”作为企业运营决策的基础,向2050年净零碳排目标迈进。

  “减排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行业趋势下的生存法则。” 王仁隆表示,公司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中期目标涵盖温室气体排放、能源管理、绿色产品等,相比2021年温室目标气体排放量减少42%、单位产品能耗降低8%。

  为实现这一目标,李长荣从工艺优化、能源替代与材料循环三方面发力。公司已通过ISCC PLUS认证,确保回收料来源的可追溯性与低碳属性,并计划扩大化学回收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AI)的深度应用进一步加速了李长荣的创新与低碳发展进程。王仁隆介绍说,公司通过“AI School”全员培训、数据科学团队与自动化系统协作,将AI技术渗透至研发、制造与运营全链条。在生产环节,MVR蒸汽回收、控温节能改造、变频设备升级等项目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能耗与碳排放。例如,电子溶剂回收技术每年可减少大量废弃物,位于江苏镇江的生产基地已成为这一技术的实践标杆。而在产品端,除了可回收塑料,李长荣还开发了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等生物基材料,进一步拓宽了绿色产品矩阵。

  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2年,物理回收料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1%,远超新料需求。对于循环经济的行业前景,王仁隆持坚定态度。他表示,PP因其高回收性与广泛用途,仍是未来重点方向。目前,李长荣的回收PP已通过严格认证,并与新料混合制成高性能材料,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客户认可。


相关推荐

超能陆战队“齐”报道——来自齐翔腾达化工园区智能天团的自述

  你知道吗?有一支神秘的“超能陆战队”已集结完毕。他们身怀绝技、身体灵活、性能可靠,他们就是齐翔腾达的智能天团。当前,这些“超能英雄”在齐翔腾达化工园区工作现场向大家发来问好。  智能巡检机器人 ...

破解氯化废渣处理难题——记龙佰禄丰钛业有限公司氯化钛白生产废渣及废水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近年来,我国钛白粉产业蓬勃发展。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受行业青睐,然而,该工艺每生产1吨钛白粉就会产生0.3~0.5吨氯化废渣,这些废渣成分复杂,传统的填埋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存在重金属...

丙烷脱氢催化剂研究获突破

  近日,福州大学、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在丙烷脱氢催化剂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

万华化学材料解决方案亮相橡塑展

 4月15—18日举行的Chinaplas2025中国国际橡塑展上,万华化学带来了“绿色动能、活力智造、健康生活”三大领域的综合性材料解决方案和一站式客户服务,并举行多个新品首发及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新疆中泰构筑绿色化工产业链

  4月18日,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中泰)迎来重大发展节点:中泰新材料资源化综合利用制甲醇升级示范项目正式投产,中泰新能源托克逊自备绿电替代风电项目同日开工。这标志着新疆中泰在绿...

首届全国大学生危化品安全知识竞赛收官

  4月19日至20日,首届全国大学生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竞赛决赛在北京化工大学举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