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生产的征程中,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公司资源共享中心以“零事故”为目标,用责任与担当筑牢安全防线。截至2025年6月,中心实现自成立以来1542天安全无事故,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始终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的思路贯穿工作始终,统筹推进“责任体系构建、风险精准防控、基础能力提升”的不懈努力。
该单位以“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盲区”为目标,将网格化管理与制度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同高效”的责任落实体系。通过“最小单元”为切入点,划分9个三级网格,修订889份岗位HSE责任清单与779份基层岗位风险清单,将施工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管理职责逐项分解到岗、量化到人,形成“一人一清单、一岗一标准”的责任矩阵。同时,创新“领导承包点”机制,中心领导班子带头落实“五带头”要求,采用“一听二看三协商四总结”工作法,三年来共开展126次承包点检查,修订9份检查手册,推动“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形成“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责任闭环。
中心还对标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要求,对现行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开展全面评估,三年来共修订23项制度,重点围绕风险分级防控、环保管理、健康管理等领域,将分散条款整合为模块化管理单元,提升制度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针对中心特种设备多、危险程度高的特点,通过制度修订建立“赋码建档—定期检查—应急演练”全流程管控机制,校准维护86条设备数据,实现特种设备注册、检验、操作全链条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的优化,为中心安全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管理支撑,推动安全责任落地从“柔性引导”向“刚性约束”转变,全年重大隐患整改率、制度执行到位率均保持100%,为中心实现1542天安全无事故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023年,面对新能源业务、氮气置换等新兴领域的高风险挑战,中心建立起“前端辨识—中端管控—末端治理”的全链条防控机制。在新能源风机吊装作业中,通过上百次勘察论证,创新采用“单叶片吊装+空中组合”工艺,将传统双机吊装改为单机作业,同步配备防坠落装备与旁站监督,实现风险“精准削减”;在氮气置换作业中,提前踏勘现场设置警戒围挡,入场前开展全员安全交底,作业时由领导班子带队、安全人员全程监督,确保易燃易爆环境下“零差错”。
如果说隐患排查是安全管理的“显微镜”,那么风险分级防控就是安全保障的“压舱石”。为了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这个单位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三年来共开展监督检查发现497项问题隐患,明确整改责任人,分类分级包保督促整改,全部实现“发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针对“三违”行为与重复隐患,实施“顶格处罚、提级问责”,保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同时,作为设备管理集中单位,他们高度重视车辆路面运输安全管理,通过深化交通安全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运维管理平台实时动态监管,完善512条车辆信息、升级108台GPS监控系统、预警超速车辆210台次,实现交通事故“零发生”。
该单位将“人的安全”作为核心要素,多维度筑牢安全思想防线。正确引导员工主动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组织制作了《设备标准化操作》视频,针对挖掘机上下拖车、挖掘作业、吊车规范操作进行现场视频录制,逐级用网格群发到员工手机,教育引导员工全面实现标准化操作,有效提高了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同时,在中心门户网页开设“安全教育视频”专栏,编辑制作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等视频并上传到安全教育专栏中,为员工学习安全知识提供教育平台,目前已制作交通、挖掘、吊装、员工健康等安全教育视频22个。全体员工在工作之余,即可观看视频学习,丰富了员工安全培训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全体人员安全文化建设理念的整体提升,让安全理念“入眼、入耳、入脑”。
为科学系统识别、评估与管理化工企业装置、设备老化风险,构建安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近日应急管理部危化监管一司组织编制了《化工装置老化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下称《评估方法》),并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完成推荐性行业标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导则(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6月23日至27日,应急管理部执法工贸局监管二处处长李征同志带领5名专家,到福建省漳州市开展粉尘涉爆专家指导服务,组织召开工贸行业治本攻坚重点工作推进座谈会,并在福州、泉州市开展调研,推进福建省落实落...
近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完成推荐性行业标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导则(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中国石化沧州炼化5名公司领导严格落实“五带头”要求,组织中层、基层相关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到5个运行部严查各类“低老坏”问题。
中7月1日至4日,2025年危险化学品重点县地方专家(第二期)培训班在辽宁沈阳举办。来自山东、山西、河南等10个省份26个危化品重点县的200余名地方专家和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参训。